9月9日,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建设工作部署会在山东青岛举行,标志着青岛、绵阳、厦门3个首批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全面启动建设。3个基地将分别围绕智慧港口、城乡物流和应急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等方向,通过汇聚行业资源、开放应用场景、提供验证环境,加速人工智能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生态培育,携手打造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高地。
中试基地是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发展的共性能力平台,承担着将行业应用设想转化为产品方案,并迅速推向市场的重要使命。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
交通运输部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部署,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路径,推动青岛、绵阳、厦门3地成功获批建设首批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3个基地将分别围绕智慧港口、城乡物流和应急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等方向,通过汇聚行业资源、开放应用场景、提供验证环境,加速人工智能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生态培育。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要强化技术引领、搭建协同平台、聚焦成果转化、培育共赢生态,搭建好“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培育—生态塑造”的桥梁,让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真正走进行业应用一线,推动基地建设走深走实,将中试基地打造成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试验田”“孵化器”和“示范窗”,成为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的“现实生产力”,奠定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应用的坚实基础。
会上,3个中试基地的牵头单位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绵阳科技城新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厦门供应链数智创新有限公司(编者按:这三家单位中后两家都是交通运输部支持成立的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成员单位,青岛港集团暂时不是)分别介绍了基地建设方案和目前工作进展。活动同期还为港口行业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并发布“人工智能+港口”倡议书。据悉,山东港口青岛港将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港口应用探索,按照先进性、系统性等原则,通过研发核心高价值场景、打造全栈国产化支撑能力、培育基地持续发展动能“三步走”方式建成场景创新、资源聚集、生态共赢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
什么是中试基地?
在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后,国家发改委同时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答记者问》,其中就有对中试基地的介绍,详情如下:
《意见》提出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请问基地的定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应用中试基地是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发展的共性能力平台。结合“人工智能+”6大重点行动,通过在制造、医疗、交通、金融、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布局应用中试基地,汇聚行业资源和相关产业能力,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推广应用成果、孵化创新主体、打造开放生态。
一是聚焦共性问题,带动促进行业效能提升。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应用人工智能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问题,打造“示范价值高、带动效应强”的标杆应用,促进全行业生产效能提升。
二是打造共创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打通人工智能应用供需对接、数据开放、资源共享、技术交流渠道,提供人工智能应用研发中试验证环境,以应用发展带动技术创新,孵化培育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是沉淀共性能力,大幅降低应用创新门槛。通过“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数据规范、统一标准体系”,打造算力、数据、模型共性服务能力,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和推广,加速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四是培育共赢生态,促进行业创新范式变革。坚持开放协作、互利共赢,加快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构建资源共享、能力互补、良性互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文章来源公众号智慧交通